浙江省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

  2014年4月,浙江省与农业部联合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2015年11月,韩长赋在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上认为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想领先、思路清晰、工作创新、措施实在”。两年来,浙江省围绕工作目标,综合施策,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今年6-7月,浙江省组织对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和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政策制度引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试点省建设以来,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并重、面上推进与示范创建并举、目标实现与制度创新并行,工作推进全面、有序、有力。

  (一)坚持目标引领,推进“水、气、土”联动共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试点省发展理念,确定“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即到2017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畜禽养殖粪便与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基本得到扭转,据此,制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同时,坚持标本兼治,把制度机制创新与量化目标实现并重,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绩效引导,推动“政府、主体、农民”协同共建。省委省政府明确把试点省作为农业工作的“牛鼻子”,并纳入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工作考核,形成省市县联动、多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环境倒逼及主体责任,落实成本内部化原则,通过宣传引导、达标验收、限期整改、主体承诺、执法监管等方式,引导种养主体和广大农民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自觉。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生产主体按照生态循环的路径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绿色生产、生态富民。

  (三)坚持创新引路,探索“政策、技术、机制”互促共创。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构建“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治理模式;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补助机制,启动实施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加大项目补助、技术补贴力度;注重用现代生态技术模式装备推动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清洁化,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列入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举办全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大赛,提炼技术模式47项,评选出十大技术创新模式,在全省推广应用;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思路,推进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有机衔接的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创建。

  二、“一控两减四基本”取得积极成效

  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狠抓污染防治,突出资源利用,创新循环模式,注重典型示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两美”浙江建设重要内容,把保生态与保供给、保增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生态立农、生态兴农”。各地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列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农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曝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共识。通过国家和省主流媒体持续关注,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

  (二)农业生态布局日益优化。根据浙江省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发展性空间和约束性空间。搭建绿色发展平台,在3市41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省市县三级制定出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布局畜禽养殖区块和总量,各地立足县域统筹,根据农业废弃物总量及环境容量,合理布局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整体构建循环利用体系。

  (三)养殖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把达标排放作为衡量标准,联村联场、一场一策,落实责任、限期整治,养殖污染治理取得突破。全省共关停养殖场户38.3万户,调减生猪存栏近800万头,三年治理任务两年完成,保留下来的8778家养殖场基本完成生态治理,其中93%采取生态消纳处理模式,7%采取工业化处理模式,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从场均200头提高到600头以上。全省规划建成了41个无害化集中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近400吨,基本形成了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消除了流域性漂浮死猪现象。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回头看”和“五查四治两打”行动,全面推进已治理规模养殖场达标验收及限期整改和散养密集村、水禽养殖场生态治理。

  (四)化肥农药减量有效推进。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以水稻和主导产业为主线,集成应用肥药减量技术与模式,大力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商品有机肥、沼液利用,2015年,化肥、农药用量比2010年减少5%和13%。今年,组织召开全省化肥减量增效暨土肥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和化肥减量增效现场推进会,重点推广应用化肥减量技术18项、农药减量技术14项。到今年8月底,全省化肥减量18793吨,农药减量1080.9吨。

  (五)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完善。以实现产业循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不断完善“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利用体系。在农业主体内部大力推广应用种养配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主体循环,建成示范主体483个;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沼液、秸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工程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运用,实现区域循环,组织实施国家、省区域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3个;立足县域,摸清畜禽粪便、秸秆、农药废弃物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农业废弃物总量,完善配套设施,建立服务组织、构建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全省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废弃农膜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92%、90%和89%。

  (六)制度机制创新呈现亮点。各地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注重制度机制创新,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全省87个县(市、区)完成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防控机制建设,落实防控人员近2.7万人,建立“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镇村巡查、主体负责、社会监督”的网格化防控机制;34个县(市、区)建立“统一收集+保险联动+集中处理”的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60个县(市、区)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废包装物回收处理;秸秆利用与禁烧探索形成长兴县“激励引导+巡查监督”等模式,化肥减量探索形成富阳区“精准施肥+政策引导”等模式,农药减量探索形成常山县“政策激励+示范推广”等模式,并在各地推广应用。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在量化目标实现上着力推进。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五查四治两打”不放松;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2016、2017年化肥农药每年再减2%、1.5%;2016年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全省全覆盖;完善以地膜为重点的废弃农膜市场化回收利用体系;在种养殖业积极实施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系数;做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做好监测点和试点工作,到2017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二)在打造示范高地上着力推进。抓好41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市、区)工作,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每年组织10个以上省、国家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6年重点做好衢江、桐乡两个国家级区域性项目和桐庐县中部等11个省区域性项目建设。同时,组织实施一批主体小循环项目,建设一批美丽牧场、美丽农场。

  (三)在推广技术模式上着力推进。依托省厅“三农六方”科技协助计划,组织实施一批沼液利用、肥药减量增效、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等课题研究,集成一批农业生态技术。突出推广应用各地提炼的47项生态技术模式、8种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等;突出团队作用,加强对接衔接,组建省农业生态与能源技术团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实现监测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四)在绿色产业培育上着力推进。在废弃物资源化深度利用上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培育商品有机肥、秸秆食用菌、沼气发电、沼液浓缩、猪粪便养殖蝇蛆等生态农业产业,并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在产业生态化上着力,依法规范使用兽药、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等投入品,推进产业链全过程生态化;在拓展农业生产功能上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农业;在产品优质化上着力,通过有机肥、沼液的大量施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品质农业的目标。

  (五)在构建长效机制上着力推进。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创新支持政策,进一步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引导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叠加的组合政策。创新运行机制,进一步扶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长效机制,特别要积极探索形成第三方治理、第三方运行、第三方抽查相衔接的农业面源污染长效防控机制。落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立法。

  (六)在强化统筹协调上着力推进。进一步发挥部省共建机制作用,争取国家试点的实施。加强工作协调和统筹,明确责任分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推动任务和目标落实到位。注重实践创新,加快总结提升和面上推广成熟的政策、技术和模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提升农业生态环保意识,特别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态责任和自觉意识,对偷排漏排、污染环境等行为加强监管打击、负面曝光,开展警示教育,形成舆论氛围。

  http://www.moa.gov.cn/sjzz/kjs/ziyuan/201610/W020161028627731469880.gif

  报送: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

  发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http://www.moa.gov.cn/sjzz/kjs/ziyuan/201610/W020161028627731461365.gif

  抄送:

  部内相关司局。